首页 > 资讯 > 优秀文集老子道德经解读杨振宁杨晓丽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杨振宁杨晓丽)优秀文集老子道德经解读最新小说

优秀文集老子道德经解读

优秀文集老子道德经解读

申如也

本文标签:

杨振宁杨晓丽是军事历史《老子道德经解读》中的主要人物,梗概: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我会综合几个版本的注解和解读,并以帛书版为蓝本,逐段逐句跟大家一起来学习。...

来源:fqxs   主角: 杨振宁杨晓丽   时间:2024-09-01 10:20:46

小说介绍

叫做《老子道德经解读》的小说,是一本新鲜出炉的军事历史,作者“申如也”精心打造的灵魂人物是杨振宁杨晓丽,剧情主要讲述的是:郭子仪,是武举人出身,一首在军队工作,到了唐玄宗天宝十西年,安禄山造反,当唐明皇仓皇逃到西川,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来称号唐肃宗,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统一指挥全国军队。转战两年之后,收复长安。唐肃宗曾亲慰问郭子仪,并且对他说:“国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劳啊。”但在战乱还没有完全平息,到处还需用兵的时候...

第4章 道沖,而用之又弗盈

道沖(chōng),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的。

深远啊!

它好像万物的起源。

它将自己的锐气完美的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扰,它将自己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世混同。

道沖,拿做人来说,就是人要有清空自己的能力,要经常能够保持空杯的状态,我们要学的是学习能力本身,而不是所学的东西有多么珍贵,因为我们所学的东西随时都可能被更替掉,但是只要保持这种学习的能力,那么就总能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更大的秘密是在于,当我们保持空灵的状态的时候,更容易与“天之道”相吻合、相接轨,就可能会有更多的能量,更多的灵感会进入我们的身体来帮助我们。

接下来,我们以唐代名将郭子仪的故事为例,来说明《道德经》本章中的“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以及“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的原则,在现实人生的运用。

郭子仪,是武举人出身,一首在军队工作,到了唐玄宗天宝十西年,安禄山造反,当唐明皇仓皇逃到西川,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来称号唐肃宗,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统一指挥全国军队。

转战两年之后,收复长安。

唐肃宗曾亲慰问郭子仪,并且对他说:“国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劳啊。”

但在战乱还没有完全平息,到处还需用兵的时候,皇帝害怕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功劳太大,将来难以驾驭,就派了一个太监鱼朝恩来做监军。

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又懂什么军事呢?

但他却代表了政府和皇帝,处处加以阻挠掣肘,导致军队虽多却无统帅。

在战场上,各个将领就相互观望,进退混乱。

不得己,皇帝又诏郭子仪为元帅,鱼朝恩因此就更加忌妒,密告郭子仪许多的不是,因此皇帝让郭子仪交卸兵权,回归京师。

郭子仪接到命令,不顾将士的反对,瞒过部下,独自溜走,回京闲居,没有一点怨言。

这一点与岳的做法就完全不同。

接着没多久,史思明又叛乱了,西戎又逼进首都,经朝廷的公议,认为郭子仪有功于国家,现在大乱还没有平息,不应该让他闲居在家。

唐肃宗才有所感悟,不得己,又拜郭子仪为统帅,后来还赐爵为汾阳王。

但没多久唐肃宗就死了,广平王李豫继位,后来称号为唐代宗。

唐代宗又听信谗言,担心郭子仪功劳太大难以节制,于是又罢免了郭子仪的一切职务,派他去监督修造唐肃宗的坟墓。

跟着,梁崇义占据襄州,叛将仆固怀恩屯兵汾州,暗中勾结回纥、吐蕃进攻河西、武功等地。

唐代宗也同他的祖父唐明皇一样,离京避难逃到陕州。

不得己,又匆匆忙忙拜郭子仪为元帅,坐镇咸阳。

郭子仪一接到诏命,又马上出发,一路南下,一边收集逃兵败将,一边收编驻关防的部队,在洛南扩大阅兵,屯于商丘。

因此,又是军威大震,使得吐蕃退兵,再次收复两京。

我们大概介绍了郭子仪个人历史的几个重点,就可以看出他的立身处世,真正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怨天,不尤人的风格。

朝廷需要他时,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

等到上面怀疑他,要罢免他的时候,也是不顾一切,马上就回家。

所以屡黜屡起,国家不能不有他。

像郭子仪这样作为,就处处合于老子的“道冲,而用之又弗盈”的大原则。

所以他生前享有令名,叫郭令公,死后成为历史上“富贵寿考”西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

另外还有两件关于郭子仪个人行为的故事,也能说明他“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作法的。

一是关于他与监军太监鱼朝恩的恩怨,在当时,政治斗争是相当严重的,鱼朝恩曾经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

当郭子仪奉命回朝的时候,朝野人士都担心要掀起一场大风暴,唐代宗也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

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

鱼朝恩看到郭子仪这种态度,为了表示尊敬和友好,就邀请郭子仪同游章敬寺。

这个时候的宰相是元载,也是一位不太高尚的人物。

元载知道了这个消息,怕鱼朝恩拉拢郭子仪,问题就大了。

这种政坛上的人事纠纷,古今中外,都是很头痛的事。

因此,元载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恩的邀请,是要谋杀他。

郭子仪手下的将士,听到这个消息,都极力主张要带一批武装卫队去赴约。

郭子仪却毅然决定不听这些谣传,他对部将们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来害我。

假如是皇帝的命令,我们怎么可以反抗呢?”

于是他就只带了几个必要的家僮,很轻松地去赴会。

到了章敬寺,鱼朝恩就看见郭子仪带来的几个家僮神情戒备,就觉得非常奇怪,便问他有什么事吗?

于是郭子仪又老老实实告诉鱼朝恩,说外面有这样的谣传,所以我就只带了几个人来,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地布置一番。

郭子仪这样的坦然说明,感动得鱼朝恩这个老太监都掉下了眼泪,说道:如果不是郭令公你这样长厚待人的大好人,这种谣言,实在叫人不得不起疑心啊。

另外还有一则故事,是在郭子仪的晚年,他退休居家,忘情声色来排遣岁月。

那个时候,后来在唐史《奸臣传》上出现的宰相卢杞,还没有成名。

有一天,卢杞来拜访他,他正和家眷在看戏听曲,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包括歌伎,全部退下,不准出来见客。

他单独和卢杞谈了很久,等到客人走了,家眷们问他:“你平时接见客人,都不避讳我们在场,谈谈笑笑,为什么今天接见一个书生却要这样的慎重。”

郭子仪说:“你们不知道,卢杞这个人,很有才干,但他心胸狭窄,有仇必报。

长相又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

你们女人们最爱笑,有事没事也要笑一笑。

如果看见卢杞的半边蓝脸,一定会笑,这样他就会记恨在心,一旦将来他得志了,你们和我的儿孙,没有一个活得成的!”

不久卢杞果然作了宰相,过去看不起他,得罪过他的人,一律杀身抄家。

只有对郭子仪的全家,即使稍稍有些不合法的事情,都还是曲予保全,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大有知遇感恩之意。

郭子仪活了八十五岁。

他所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

八子七婿,皆贵显于当代。

后世评价郭子仪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史上的功臣,能做到他这样,实在太难而特难了。

这都是郭子仪一生的做人处事,自然合乎“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原则。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隐没不见啊,又好像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当中。

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儿子,它好像在宇宙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了。

“道”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这个宇宙天地之前的力量,“道”所体现的规律是排在前面的,只要我们向着“道”的方向走,遵守“道”的法则,人生事业自然便会越来越好。

在本章中,老子仍然是在进一步论述道的内涵。

他认为,道是抽象的,无形无象的,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抽象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

而且这种因素存在于宇宙天地产生之前。

因此,创造宇宙、天地、万物以及生命的是道,而不是神。

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阐释了道的属性。

讲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前西章,老子在第一章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并且指出道就是宇宙本源,而且先于宇宙天地而存在;第二章中,老子指出事物都是相互矛盾存在的,并且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其间生灭变化,循环往复永无停息,而我们人只是变化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所以要看淡永远,学会放下。

第三章中,老子还提出了自己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观点,这些学说无不充满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