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全文+后续(白居易梁山伯)新热门小说_免费完结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全文+后续(白居易梁山伯)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全文+后续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全文+后续

高平

本文标签:

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高平”创作的《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小说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非遗”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来源:ygxcx   主角: 白居易梁山伯   时间:2025-02-19 12:17:04

小说介绍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这部小说的主角是白居易梁山伯,《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小说推荐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扛排、捞排、传缆、绞车等一系列体力活,讲究的是分工与合作,需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劳动号子,主要是用来统一指挥、协调动作、鼓舞士气。号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领众和的多人唱,起句高亢、激昂,和声则默契、低沉、有力,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

第2章

捞排号子:是几个排工一同用铙钩将飘浮在水面上的木头先沉下水,再借着木头的浮力,由一人领唱众人和,齐心协力将木头迅速钩上底排。
倒梁号子:是排工将木排的首、中、尾用缆绳把横梁紧紧扎牢协力清唱的号子,倒梁目的是防止木排过急流险滩时被冲散架。
扛排号子:是当木排搁浅时,排工跳入水中,每人用一根碗口粗细的木头伸进排底,或以肩膀扛或以臂膀使劲撬动木排的号子,这种号子声音低沉浑厚,听之令人有抑婉凄然之感。
绞车号子:是排工放排前摇动绞车起锚准备运行时所唱。
扛排、捞排、传缆、绞车等一系列体力活,讲究的是分工与合作,需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劳动号子,主要是用来统一指挥、协调动作、鼓舞士气。
号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领众和的多人唱,起句高亢、激昂,和声则默契、低沉、有力,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连接和扩展,它们都与劳动的力度的强弱、动作的快慢相关联。曲调的特点一般是用材较少,结构上常用一个单一乐节或乐句加以多次变化重复,句幅较短,简洁明快,大多用一个基本统一的节奏型,贯穿前后。
吴城排工号子是江西民间音乐海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观赏价值。1951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委派音乐专家专程到吴城采风,搜集整理排工号子,并制作成专题音乐节目,在全省播放。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吴城排工号子参加了开幕式文艺会演。1964年,吴城排工号子参加了全省农垦系统文艺会演。1980年,吴城排工号子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1989年,上海举办长江流域文艺调演,永修储小军演唱的吴城排工号子博得观众满堂喝彩。
2010年,吴城排工号子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瑞昌秧号
瑞昌民歌大多数是单曲体,也有一部分联曲体,而秧号就是由十几首曲牌组成的联曲。其中的插歌大多来源于灯歌、小调。单曲体经发展变化,已萌生出二段体和三段体。其曲体基本形式是│AB│ABC│或│ABC│AB│。这些曲体实质上都是多段体的回旋曲体。如秧号《姐儿打扮捡棉花》《一个鸡蛋两个黄》等。秧号中的行腔唱调是瑞昌民间的传统唱法。俗话说“以字行腔、腔多字少”,“以调唱字、调少字多”。像秧号中的领唱及高亢自由的甩腔,均称之为腔,如秧号《齐动手开秧门》《一下田来歌一声》等。在秧号中以数说性的灯歌、小调演唱称之调。行腔大致有单歌形、呼应形、叠置形、综合形四种形体。瑞昌秧号属呼应形,即一人领唱、众人呼应。
瑞昌秧号的曲式结构,最常见的是两句式和四句式构成的曲式,也有各种变体。二乐句是瑞昌秧号曲式的基础,四乐句和其他某些曲式乐段,一般都是二乐句的变化、发展和扩充。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秧号中运用较多,并内含“起、承、转、合”的功能作用,形成较完整的音乐形象。秧号更具特色的是半句式、一句式的变体曲式。一般是用“衬字”和“衬句”形式,运用上、下句词体反复套唱。虽然形式短小,但展示了完整的音乐构思。如《今日扯秧今日插》(斩歌·散秧)《山歌不唱把牛牵》(斩歌·开秧禾)《齐动手开秧门》(扯秧号·落田响)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瑞昌文化馆收集到的瑞昌民歌(含秧号)有数百首之多,其中秧号六十多首,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民歌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1978年,因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需要,文化馆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对瑞昌民歌秧号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历时7年,共收集原始民歌资料三百多首,其中秧号38首,编印成《瑞昌民歌集》。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隆庆瑞昌县志》记载,瑞昌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瑞昌秧号亦称“田歌”,属瑞昌民歌中的一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特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收录瑞昌秧号29首。瑞昌秧号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民间歌曲,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两宋时期,随着商贸经济相互交往和流动人口增加,促进了瑞昌当地的文化交流和民间音乐发展,民歌秧号在此基础上产生融合、衍变。古时,江西茶叶生产发达,主要茶区分布在赣北、赣东和赣南,每逢谷雨季节,百姓上山采茶,耕田种地,一边劳作,一边唱着山歌、秧号,鼓舞生产劳动热情,调剂精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这种民歌小调生动活泼,委婉动听,充满了田园劳作的生活气息。
经过数代艺人挖掘、整理和传承,瑞昌秧号已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音乐特征。几百年来,秧号一直流传于境内的农田耕作区域,如南片有横港、范镇、洪岭,中片有大德山、洪下、高丰,北片有横立山、南阳、夏畈、黄金、码头等。各地秧号号头较多,演唱风格各具特色。据历史记载,清嘉庆年间,秧号就在夏畈一带广为流传,到了晚清,朱普赞为秧号第一代传承人,其子朱朴义、孙朱美海分别为秧号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20世纪50年代,朱美海授徒传艺谈际洪,谈际洪遂为第四代传承人,师徒广泛演唱于夏畈、黄金、南阳、湖北阳新等地,深受广大百姓欢迎和喜爱。
瑞昌秧号主要分为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两大类,按照时序演唱不同秧号曲调,表现了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秧号曲牌大多句幅宽松,演唱较自由,感情舒展洒脱,插歌活泼多彩,很有生活情趣。特别是插歌中的“穿歌”形式在赣北民歌中极其少见,如《姐儿打扮捡棉花》中,其穿段是“棉花歌棉花歌……”,歌词是“日头起山一枝花……”,穿段穿插于歌词的每句尾,既衬托了主题,又扩充了曲体。由于曲调的节奏松紧交替,穿段中的词意虚中有实,生动地表现了拾棉姑娘纯朴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秧号的唱词内容丰富,唱天文、地理、神话、古人、农事、物产,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尤其善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浪漫手法,使人听了别有风味,心旷神怡,如《齐动手开秧门》《打把金钩钓日头》《八洞神仙请上船》《摸个锂鱼好过年》等。有的还以极其精炼的措辞道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活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寅卯辰、下田塍,齐动手、开秧门,发富贵、斗量金,摇钱树、聚宝盆”。唱词的规格多为七言两句韵,少数三言两句韵,每首曲目有固定的情节内容,但也有即兴创作和随意套用,如“摸虾”“斩歌”等。
衬句是瑞昌民歌地方特色的重要特征。衬字与地方语言极为密切,各种方言可导致不同特色的衬字。如瑞昌城郊方言爱衬以“得、呃、哟”;北片码头一带则爱衬以“儿、哟、嗬”;南片南义一带爱衬以“的、啰、嗬”;中片肇陈一带则爱衬以“哦、唉、哪哈”等。秧号有加连接衬句或穿插衬句的扩充手段,有句中的扩充衬句、句尾的补充衬句、句间的连接衬句、曲尾的扩充衬句等,表现在有时加虚字衬语来穿花插句,扩充词体,渲染气氛,如《风又大来雨又飘》《八洞神仙请上船》等。
瑞昌秧号源于生活,起于劳动,与农事生产紧密相连。每逢插秧时节,乡邻和亲友相互帮工,请短工插秧。为了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加快插秧进度,东家会请一位擅唱秧号的“号头”领唱秧号,催工助兴。他们在扯秧和插秧时,领者打号,一唱众和,此起彼伏,声声入耳。歌声回荡在广阔的田野间,充满了田园情趣,令人心情愉悦,忘却了田园劳作的疲劳和困顿。
瑞昌秧号基本建立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变宫、清角极少出现。旋律以 5 6 1 2 3 五声音阶行腔为主,以 5 6 1 2 6 1 2 3 四声音阶行腔次之,3 5 1 3 5 6 之声腔行腔的较少。(但以 3 5 1 三声腔为旋律的瑞昌隔山拖,则别具风味,独具一格。)秧号各调式旋律通常以某调式主音和支持音为骨架,向上下方扩展而成为四声或五声,如:3(5)6 1 2 3 5(6)1 2 3 5 2(3)5 6 1(2)3 5 6 5 6 (1)3 5 。以徵调式较多,其次羽调式,再者角调式和商调式,宫调式较少。其润腔音型有多种,如连续音装饰 ,连续回婉装饰,顿音装饰 ,倚音装饰 ,以及尾饰滑音 等。音调古朴,优美动听,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2010年,瑞昌秧号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庐山石工号子
传统音乐庐山石工号子,也称“庐山石工号歌”,是庐山石工在修造庐山别墅的劳动过程中搬运大体量石材时哼唱的一种劳动号子,在庐山系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庐山人民生产、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赣北文化中的一个瑰宝,流传在庐山牯岭镇及山体周边的乡村中。
诗人徐志摩在庐山听到石工号歌时,被号子曲调中那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凄婉如诉的旋律深深打动,创作并发表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庐山石工号歌》。民间艺人张雷先生历时二十余年,多年来在庐山收集了大量与石工号子有关的故事,将它们整理成册。
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庐山石工号子,对激发人们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活跃舞台艺术表演,丰富地域文化生活,充实民族文化宝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号歌由多种风格的号子组成,有大中小号之分,以领唱与和唱形式对答,一人领,众人唱和。虽然只有“和、哇、哩、嘿、呀”几个简单字符,但旋律起伏跌宕,节奏变化大,能起到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等作用,是集体劳动时必不可少的声音。
2013年,庐山石工号子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九江码头号子
九江港历史上曾是赣北的物资集散中心,位于九江市浔阳区。繁华的港口货运,形成了集体劳动场面,在劳作过程中,码头工人们自然发出“哼哟嗨哟”的吆喝,这种吆喝声,显得那么有力,那么有节奏感。这种吆喝声,既是工人内心的情感发泄,也是劳作中动作统一的号令,这便是码头号子的雏形,代代传承,从而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九江码头号子。
九江码头号子有起肩号子、抬跳号子、抛油桶号子、推火车箱号子、抬杠号子等。起肩号子也称扛包号子,四二节拍,每句两小节。一唱众和,领呼以小节传接。全曲无实词,仅领者在转接处常呼出“起”或“哈起”声,作起肩提示。号首,有一短小呼唤句,起发号施令作用。音调色彩为“羽”,级进中间夹四五度跳进,其特征音调“1 6 2”贯穿全曲。四句或五句一段,每句两小节,依物量轻重、多少酌情反复。反复时,领唱者常翻高壑低,着力渲染,调动情绪。最后终止在“徵”音上,多上一下,饶有特色。起肩号子分快号、慢号两种速度变化,物量少、时限宽用慢号,物量多、时限紧用快号,常以促号加快劳动速度。起肩号子一号多用,抬跳号子、抛油桶号子、推火车厢号子等与其大同小异。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

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