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我的姐夫是太子》张安世徐静怡-小说完结版阅读

我的姐夫是太子

我的姐夫是太子

鑫诺

本文标签: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我的姐夫是太子》内容精彩,“上山打老虎额”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张安世徐静怡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我的姐夫是太子》内容概括:  解缙道:“那我来问你,当今天下,黄册在册人丁几何?”   “洪武十四年,黄册在册的人口为九百零四万户。而自洪武十四年迄今,在册人口则增长至一千二百三十一万户。”   解缙:“……”   朱棣这时背着手起身,他有些觉得这个杨士奇不简单了,起座背着手踱了几步之后道:“只有这些吗?”   杨士奇道:“臣从洪武十四年的在册数目,与我永乐元年的数目进行了比对,发现户籍的情况,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但说无妨。”   “那就是北降南升,淮河以北的人口下降了三十七万户,而淮河以南的人口却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来源:   主角:   时间:2022-09-20 12:01:06

小说介绍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我的姐夫是太子》内容精彩,“上山打老虎额”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张安世徐静怡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我的姐夫是太子》内容概括:  解缙道:“那我来问你,当今天下,黄册在册人丁几何?”   “洪武十四年,黄册在册的人口为九百零四万户。而自洪武十四年迄今,在册人口则增长至一千二百三十一万户。”   解缙:“……”   朱棣这时背着手起身,他有些觉得这个杨士奇不简单了,起座背着手踱了几步之后道:“只有这些吗?”   杨士奇道:“臣从洪武十四年的在册数目,与我永乐元年的数目进行了比对,发现户籍的情况,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但说无妨。”   “那就是北降南升,淮河以北的人口下降了三十七万户,而淮河以南的人口却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第1章

人物:张安世徐静怡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小说:我的姐夫是太子 类型:军事历史 评论:说好了下午更新,我一会进来看看,下午时间已经到了,加更吧!!! 内容概括:  朱棣听罢,斜了张軏一眼。 奇迹又发生了,张軏就好像瞬间被人掐断了脖子的鸡,啪的一下脑袋耷拉下去。 即便是张辅这般沉稳的人,在旁也气得脸色略显发青。 张家也算是满门的英杰,不说张玉,就说张辅,年纪轻轻便开始崭露头角,谁料家里出了张軏这么个憨货,实在有辱家门。 朱棣只感到好气又好笑,检视过张軏的病情,却也无话,当日回宫。 只是对于张軏的病情,朱棣依旧关注。 谁料过了几日,情况却变得糟糕起来。 原本只是皮肉伤,不过近几日天气炎热,朱棣传召太医询问病情,太医却开始支支吾吾起来。
第三章:竖子 国子监祭酒胡俨一如往常,在小憩片刻之后,便往茅厕出恭。 他是个慢性子,什么事都看得开,凡事都是从容不迫。 一切如常,进入茅坑,踩着茅坑里的垫脚板子,此时的胡俨,脑海里还想着今日所读的一篇文章,此时虽在茅坑,却是兴之所至,忍不住低声默读起来:“古君子立身行己,令人仰慕不置者,非……” 轰…… 胡俨的话戛然而止。 蹲在茅坑里的胡俨,先是脑袋一片空白,而后俯身,像一头豪猪一般,嗷嗷叫地提着自己的里裤便冲出来。 这茅坑乃是旱厕,蹲坑的地方又与下头的粪坑相连,那一声闷响之后,胡俨浑身都是金黄之物,既是狼狈,又觉得臭气熏天。 胡俨一面提着裤腰带,一面嚎叫:“谁,是谁?” 说话之间,便见一群少年胡啦啦的跑了。 胡俨站在原地,脑海里一片空白。 等他渐渐开始接受现实的时候,这永乐朝原籍江西南昌府,且难得以涵养功夫著称的谦谦君子却禁不住怒骂:“戳大母娘!” ……… 足足沐浴了一个时辰的胡俨,气势汹汹地抵达了明伦堂,召集众生,他依旧余怒未消,厉声大喝:“谁干的。” 众少年噤若寒蝉,却又鸦雀无声。 这都是武将功臣的后代,还是讲义气的,出卖同窗?下贱! 张軏笔直地站着,禁不住洋洋自得,干出这样的大事,他不免骄傲了。 不过…… 虽然所有人都没有吱声。 此时少年们的眼睛,却都一个个的看向张軏。 张軏面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出卖肯定是不会出卖的,不过少年嘛,心里藏不住事也是情理之中。 张軏下意识地道:“恩师……不是我!”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胡俨不只有愤怒,夹杂在愤怒之中的还有一种说不出的羞辱。 他侮辱老夫的智商! 于是明伦堂里发出了一声怒吼:“诸生之中顽劣莫过尔这竖子也!” 声震瓦砾! 胡俨这大儒出身的国子监祭酒,此刻化身成了一名擅打王八拳的武术家。 张軏:“嗷呜……” 张安世是个善良的人,兔死狐悲,他不忍心看张軏受罚的场面。 不过……凡事都有好的一面,至少现在张安世……终于成功了。 他幸运地从最恶贯满盈的皇亲国戚,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如今……成了倒数第二名。 看来再这样下去,南京城上下就会对他的形象改观,他……重新做人了! 张軏几乎被打烂了屁股,唧唧哼哼的,在众少年的搀扶下下了学。 虽然挨了打,可他红光满面,絮絮叨叨地道:“张大哥,我是不是讲义气?我没将大家一起招供出来。” 张安世翘起大拇指:“关云长再世,也不过如此。” 朱勇也小鸡啄米的点头,表达对张軏的赞许。 张安世又道:“难得我们都是有义气的人,既是脾气相投,又都是义薄云天,不如咱们几个烧黄纸,做兄弟咋样?” 张軏一瘸一拐,方才那一句话已是他最后的倔强了,实际上他现在已疼得说不出话来。 朱勇却是兴致勃勃:“好啊,好啊,咱们桃园结义。” 胡俨的学也不是每日都上的,毕竟他是国子监祭酒,照规矩是五日教授一天的功课。 五日之后,张安世兴冲冲的赶来了学堂,张軏和朱勇居然也早已来了,朱勇嗷嗷叫道:“结义,结义!” 连张軏也道:“胡师傅要开课了,需赶紧!” 张安世笑吟吟道:“我带来了黄纸。” 说着,从袖里掏出一叠黄纸来。 “你们谁带鸡了?” “鸡?”朱勇和张軏面面相觑:“咋还要吃鸡?” 张安世叹口气道:“不是吃鸡,是杀鸡,咱们是正儿八经的结为异性兄弟,当然要名正言顺,杀鸡喝了鸡血,才是过命的交情。” 少年人恰恰是最讲究仪式感的,当然,这种仪式感大抵也可称为中二。 朱勇听罢,小鸡啄米地点头:“安世什么都懂,只是去哪里寻鸡呢?” 张安世咳嗽一声:“我方才还听到鸡叫。” 张軏眼睛一亮:“啊呀,这是胡师傅养的鸡。” 胡俨是个清流,毕竟是学官,而托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福,官员的待遇极低,在南京城生活颇为拮据,于是自家在后院里养了七只芦花鸡。 张安世叹息道:“事情紧急,该怎么办才好?” “可惜我现在伤还没好,不然……”张軏此时急迫起来。 二人目光都看向朱勇。 朱勇瞪大眼睛:“不会让俺偷**!” ………… 咯咯咯…… 啪唧一下,一刀斩下。 就在这学堂前院的墙角,一堆杂草之中,芦花鸡的脖子一歪,血便溅了出来。 朱勇提着刀,龇牙咧嘴,而后将刀收了,口里还骂着:“这定是一只母鸡,叽叽喳喳的。” 三人烧了黄纸,喝了鸡血,接着自然是俗套的表演,无非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这一套。 张安世的年纪最大,成了长兄。 朱勇次之,自是老二。 张軏年纪最小,不免做小。 等听到梆子响了,三人忙不迭的跑去明伦堂。 胡俨的心情居然格外的好。 他升华了。 毕竟时间总能冲淡不美妙的记忆。 诚如《尚书》所言,有容,德乃大也。 他又如从前一般,授课时不免露出矜持而有礼的微笑,仿佛从前的不愉快从未发生。 一堂课授完,他也不理少年们是否用心听了,凡事不能深究嘛,要是发现了一点啥呢? 于是下课后,最先提桶跑路的恰恰是胡俨。 又混了一堂课,不免心情愉快起来。 他回到了后宅,正待要回书斋。 却在此时,听到声音:“来,快来。 “ 这是夫人周氏的声音。 胡俨蹙眉,他不喜欢夫人每日大惊小怪。 可是双腿却还是不争气地朝周氏的方向去。 “老爷,你……你……来数数……” 胡俨的目光便落在鸡笼处,他气定神闲地念着:“一、二……五、六、七……” 七字刚刚出了半截,却很快又缩了回去。 胡俨的呼吸开始急促,他这一次伸出了手指,生恐自己遗漏了,继续数着:“一……二……六……鸡呢,鸡呢?如何少了一只?” 周氏道:“会不会走失了?” “哪里的话,平时便在院落也不见走失……” 胡俨说到这里,身躯禁不住一颤,脸色蜡黄,电光火石之间,他仿佛想到了什么。 “是了,是了,定是那些竖子!” “竖子?老爷说的莫非是那些孩子?可他们是孩子啊………何况还是你的门生…” 胡俨几乎要跳将起来:“就因为是老夫门生,老夫才感不妙,老夫为人师表,自己教出来的是什么东西,难道还不知道吗?” 胡俨心疼了。 这不是鸡的事……不对,这就是鸡的事,一只鸡养的这么大,可值不少钱,快抵得上胡俨几日的俸禄了。 周氏这才恍然想起什么来:“你这一说,我倒是想起今晨的时候,有一个个头不小的人,总是在后院这儿探头探脑……” “是不是黑面、额上有个痦子的?” “正是!” 胡俨捶胸跌足,嗷嗷叫道:“朱勇……不当人子!” 第四章:上达天听 大内,文华殿。 一个宦官碎步入殿,捧着一封奏疏,呈送至御案。 御案之后,永乐皇帝朱棣此时端坐着,正捧着一份奏疏默然看着,久久不语。 朱棣身材魁梧,脸色略带黑沉,眸子转动之间,却颇有几分锥入囊中一般的锐利。 陪侍在朱棣一旁的,却是一个穿戴着一袭黑衣的老和尚,老和尚气定神闲,很有几分气度。 文华殿乃是偏殿,所以格局并不大,却恰恰是朱棣平日里私下会见心腹大臣,召见翰林诸官的所在。 至于这老者,则是名震天下,先是做了和尚,法号道衍,此后在北平城里煽动朱棣谋反,最终一举定鼎天下的姚广孝。 朱棣称帝之后,敕命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又任用他主管僧录司,不过官职虽然不高,却因为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心腹肱骨,天下的许多决策,都有姚广孝参与的影子,因而在民间,人们称呼这和尚为‘黑衣宰相’。 朱棣拿起了奏疏后,只轻描淡写地看了一眼之后,脸色骤然阴沉下来,那锐利的目光隐隐带着怒气。 这怒气随即转眼即逝,而后他将奏疏丢在了御案上:“太子妇人之仁,子不类父也。” 气定神闲的姚广孝一听,骤然听出了弦外之音,朱棣马上得天下,和太祖高皇帝一样,性情刚猛。 而他对太子朱高炽的评价却是妇人之仁,这显然对太子极不满意了。 至于那子不类父四字,其实更为严重,因为这话的原意是这孩子不像我…… 姚广孝微微一笑,面对朱棣的牢骚,却是漠然无视。 他们父子的事,不是自己这和尚可以随意评价的。 朱棣却抬首,目光注视着姚广孝道:“一个妇人之仁,连自己的亲族都无法管教的人,怎么可以驾驭天下呢?” 若说前头子不类父,还只是个人情感的牢骚,那么如何驾驭天下,就关乎到了国家社稷的问题了。 姚广孝道:“敢问陛下,奏疏之中所言何事?” 朱棣见他终于吱声了,似乎寻到了共鸣,便冷哼道:“锦衣卫奏报,太子纵容妻弟,而此人不但无心进学,冥顽不灵,且还飞扬跋扈,因仗了东宫之势,人人对他避如蛇蝎。 “ 一个少年胡闹……其实姚广孝并不在乎,毕竟只是皇亲国戚而已,这天底下有几个皇亲国戚会被说好人的? 姚广孝更关注的却是锦衣卫奏报的讯息上,很明显,锦衣卫的武臣当初大多是朱棣的亲兵出身,深受朱棣信任,当初这些亲兵,也曾追随汉王朱高煦征战,可以说他们有着过命的交情。 而现在锦衣卫密报太子的亲族不法,这背后一定不简单。 只是姚广孝是极聪明的人,他并不希望掺合进其中,姚广孝道:“皇亲不法,确实不可骄纵。” 朱棣点头,面上灰冷,只淡淡道:“下旨申饬太子吧,让他一定要严加管教,若是连这样的小事都办不好,那朕便亲自来管。” 姚广孝颔首。 朱棣却又忍不住道:“朕从未见过这般的恶少年!” 正说着,外头却有宦官匆匆进来,低声道:“陛下,国子监祭酒胡俨求见。” 朱棣将奏疏合上,不露声色,却是何姚广孝对视一眼,似乎都在想,他来求见做什么? 朱棣道:“传进来吧。” 胡俨此前乃是名动天下的大儒,而且为人清廉,为人处事很有气度,因而朱棣也颇为器重。 只是片刻之后,却见胡俨快步入殿,哪里还有从前气定神闲的模样,他一见朱棣,立即拜下,气喘吁吁道:“臣胡俨,见过陛下。” “卿家免礼。” 朱棣勉强笑了笑,发现胡俨和从前有些不同寻常。 “陛下,臣此来,是恳请陛下开恩,准臣辞去教授勋臣子弟之责。” 朱棣脸色微微一变,立即道:“怎么,出了什么事?” 胡俨绷不住了:“陛下……臣没法教了,这些子弟,个个顽劣,前几日……成国公朱能之子朱勇,居然至臣的后宅……偷臣的鸡……” 朱棣脸色微微有些难看起来,不过定了定神:“孩子胡闹嘛,卿乃大贤,不必将此记挂在心上。” 胡俨一听,心都凉了,这偷的不是你家的鸡对吧? 于是又道:“更可气的是……那个张軏……” 一听张軏,朱棣脸色又变。 那个小子……朱棣可一直关注着呢,张軏的父亲乃是张玉,当初靖难的时候,朱棣被大军重重包围,张玉于是便假扮朱棣吸引敌军,救下了朱棣,而也在那一战之中,张玉战死。 可以说,朱棣的命几乎是张玉救下来的,没有张玉就没有朱棣的今日,张玉战死之后,就留下了这么几个孩子,张軏年纪最小,朱棣当然平日十分看重。 “他怎么了?” “他最是不肖,臣好端端的上茅坑,他竟拿鞭炮去炸粪……” 朱棣:“……” “陛下啊,臣管不了了,臣当时……真真斯文扫地,浑身都是粪水……臣何曾受过这样的侮辱。” 朱棣听到这里……拍案而起,也忍不住破口大骂:“朕也实在想不到,世上还有比那张安世更坏的!张軏这个小子,还有那朱勇……卿家……你放心……朕绝不会姑息他们!” 胡俨还想再说点什么。 朱棣的脸已挂不住了,使了个眼色,胡俨才无奈的告退。 胡俨一走,朱棣看了姚广孝一眼,愤愤不平地道:“勋臣子弟糜烂至此,朕还以为……张安世已是无可救药,谁曾想……还有更坏的。” 姚广孝也皱眉起来:“陛下,此事非同小可,若是坐视不理,将来……” 朱棣狭长的眼睛微微阖起:“胡俨温良恭谦,要治这群臭小子只怕不易,你去一趟吧,狠狠查一查,看看他们平日里如何胡作非为,与此同时,也挑出几个拔尖的,朕还就不信了,这么多子弟之中,就没有一个拔尖的。” 姚广孝是当初靖难之役的总策划和幕后推手,莫说是那些少年,就算是他们的爹到了姚广孝的面前,只怕也要战战兢兢,对于朱棣而言,由姚广孝去是最合适的。 姚广孝微微一笑,道:“是。” ………… 张安世已经慢慢适应了现在的生活,他住在东宫外头,不过他那太子姐夫几乎每日都会派人来嘘寒问暖。 这让张安世有些心安。 又是一个清晨拂晓。 张安世重新做人的第十一天。 他隐隐感觉到,在自己努力之下,自己的名声已经有浅浅转好的趋势。 很好。 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谦虚,不能骄傲。 今日又是入学的时候,张安世在张三的安排之下,出发前往学堂。 与张軏和朱勇汇合之后,朱勇兴冲冲道:“大哥,你瞧三弟带了什么来。” 张安世低头一瞧,便见张軏贼兮兮的从袖里掏出一大包东西,揭开了一角,一团黑的东西露出来,然后又立即塞了回去,左右张望之后,便傻笑起来。 是火药,神机营专用的! 我靠! 张安世:“……” 第五章:上奏 拼命咳嗽之后,张安世道:“嗯……不谈这个……我现在有心事。” “心事,啥心事?”张軏见张安世对火药没有兴趣,禁不住心里有些失望,这可是自己好不容易从兄长的军营里偷来的。 张安世叹息道:“你们也知道,我很穷。 所以我想若是有一笔银子,能去做一些小买卖就好了。” “男子汉大丈夫做什么买卖。” 朱勇一脸鄙夷。 他们这样出身的人,对于商业自然是没兴趣的。 张安世却不然。 他很清楚,距离姐夫登基,还有许多年呢。 张家虽然有姐夫接济,可毕竟用的是姐夫的钱。 张世安上辈子是穷怕了,想到自己在这世上没有一笔银子,就觉得不安。 “主要是我想到了一个好买卖,这等好事,也只有自家兄弟,我才肯说,要不……我们凑一点银子……” “银子……”一听到这个,朱勇脸都变了。 他爹朱能,可吝啬的很,怎么肯拿银子放在他这等孩子身上? 于是他拨浪鼓似的摇头道:“俺爹不肯给的,俺若去问,他得打俺不可。” 张安世道:“你去问你娘。” 朱勇想了想,又摇头:“迟早俺爹也要知道的,到时…少不得还要挨骂,说俺是个败家玩意…” 这话说的…… 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大家放下心理包袱,年轻人嘛,毕竟思想还没滑坡。 于是张安世语重心长地道:“二弟啊……我来问问你,你们朱家将来是传给谁的……” 朱勇想也不想,便断然道:“当然是俺,家里就俺一个独苗,家业不传给俺,还能传给谁?“ 张安世循循善诱道:“对呀,这家业迟早都是你的,对不对?那么我再问你,既然家业是你的,你花自己的银子咋了?我不是挑拨离间,可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勇认真道:“你讲。” 张安世叹息道:“朱家就是你家,朱家的银子都是你的,现在是谁成天在花朱家的银子。” 此言听罢,朱勇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身躯一颤:“哎呀,大哥不提醒,俺竟没想明白。 对呀,这家都是俺的,倒是俺那爹……成日乱花银子,前日还花了一百多两银子去买了一柄好马呢,这败家玩意,他这是在花俺的钱,败俺的家啊。” 张安世安慰他:“算了,谁家不会出一个败家爷们呢,你就想开一些,就当你爹不懂事吧。” 朱勇道:“现在想来……俺便有些咽不下这口气了,寻个时候,非要狠狠训斥他一通才好,张大哥说的对,俺自己的银子,倘若不花,岂不都便宜俺爹了?回头我去问俺娘,叫她拿银子来。” 张軏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觉得哪里不对,可细细一想,道理似乎就是这个道理。 三人正说着,突然有一个少年匆匆进入了课堂,惊呼道:“先生来了,先生来了……” 大家并不怕胡俨,可这少年一脸骇然的样子,却让人觉得奇怪,先生来就来了嘛,为何吓成这个样子? 却在此时,课堂外走进一个人来。 只是……不是胡俨。 而是一个穿着黑色袈裟的老和尚。 老和尚一出现,方才还神气十足的朱勇、张軏二人,瞬间垂下头去,竟好像犯错的孩子,大气不敢出。 其他的少年,也一个个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老和尚正是姚广孝。 姚广孝进来之后,笑容可掬的样子,他似乎对自己的形象很自信,是那种和善的长者。 不过少年们的神色却让姚广孝略有尴尬。 当然,这和尚想来早就不知尴尬该怎么写了。 于是,他释然落座,依旧用一种慈眉善目的模样道:“听闻你们每日用功在此读书,贫僧甚是欣慰。” 胡俨的脸抽了抽。 少年们却有一种山雨欲来的恐惧。 似乎他们从自己的父辈那里……听闻到了一些这和尚不太好的传闻,比如……杀人笑嘻嘻……或者每日苦口婆心的,就是劝大家造反之类。 姚广孝顾盼着众少年,依旧还是和蔼可亲,不断赞许的颔首:“不错,不错,都是好儿郎,我大明后继有人啊。” 见众人无动于衷。 姚广孝清了清嗓子,又道:“不过贫僧听胡公说,你们偶尔会嬉戏,是吗?不要怕,这也没什么打紧,少年人偶有过失也没有什么妨碍……” 胡俨急了:“姚公,不是偶有过失,是……” 姚广孝给他使了个眼色,胡俨这才住口。 姚广孝道:“今日贫僧来此,是来检验一下功课的,尔等都是功勋之后,将来少不得要做我大明栋梁,不妨……如此吧,你们拿起笔墨纸砚,索性就书写一封奏疏,将自己对朝廷的看法和得失写出来,贫僧不出题,你们大可随意,想写什么便写什么,权当是为朝廷建言献策。 “ 建言献策? 这一下子,真是将所有人都搞懵了。 张安世也有些狐疑,不知姚广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只是姚广孝话音落下,大家还是都乖乖地取了笔墨纸砚,一个个开始搔头摸耳起来。 明伦堂里很安静,落针可闻。 胡俨却是频频的皱眉,姚广孝这个人他了解,是很看不上那些死读书的腐儒的,所以考校学问,肯定不会让大家去默写四书五经,只是让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子建言献策,这不是儿戏吗? 他趁机上前,和姚广孝窃窃私语,用极低的声音道:“姚公……朱勇、张軏这几个竖子不追究了?” “急什么?”姚广孝气定神闲,低声回应。 胡俨道:“少年人不知天高地厚,倘若轻轻放过……只怕……” 姚广孝微笑,轻声回应着道:“名正方才言顺吧。” “这是……” “若只是因为顽皮就惩罚他们,这惩罚未免轻巧,只怕他们记不住。 “ “可是……这与考校有什么关系?” “考校不一样,他们下笔写了奏疏,这奏疏里就有文章可作了。” 胡俨还是有些不解:“什么文章?” 姚广孝轻描淡写地道:“当初陛下在北平时,欲清君侧,于是召集大军,誓师南下,只是那一日风雨大作,大风竟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 风吹落瓦乃是不祥之兆,因此连陛下都不禁变色。 可贫僧在那时却上前对陛下说:‘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 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 ’于是士气大振,陛下也是振奋不已!” 姚广孝顿了顿,继续别有深意地看了胡俨一眼:“你看……是非黑白的关键不在于它原本是什么样子,而是看你如何诠释。 不教而诛为之虐也,少年们写奏疏,里头就有文章可作,总能从他们的文章之中摘出一些他们‘胆大包天’的证据来。 如此一来,即算是证据确凿,名正言顺了。 到时狠狠收拾一番,也就有了一个由头,总之……是非黑白,尽操持我手,待呈送陛下,雷霆雨露,自有分教!” 此言一出,胡俨居然没有丝毫的喜悦,而是下意识地打了个寒颤,他当然知道,姚广孝这只是敲打一下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竖子。 可……为何自己却遍体生寒了呢? 姚广孝没有理会胡俨,继续怡然自得。 而少年们却是一个个绞尽脑汁,上奏……言事…… 这对于绝大多数少年而言,颇有挑战。 张安世倒是沉思了许久,心里有了腹稿,这才小心翼翼地下笔。 时间过去了小半时辰后,姚广孝起身收了卷子。 却也没有看,而是依旧和蔼地道:“好了,真是辛苦了你们,这些奏疏,我自当呈送陛下。” 说罢,施施然地走了,胡俨则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姚广孝,要亲自将他送出去。 这二人一走,少年们终于长长地松了口气,顿时这明伦堂里便叽叽喳喳起来。 朱勇凑到张安世的面前,低声道:“大哥,你奏疏里写了什么?” 张安世道:“我乱写的。” 他这一说,朱勇和张軏都面露出狂喜之色,朱勇笑嘻嘻道:“俺也是,俺也是,俺也是胡写的。” 张軏也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交了白卷哩,实在想不出该写点啥,原本还有担心,现在咱们都是胡写,这便放心不少了。 到时我们兄弟三人,有难同当!” 张安世:“啊……这……” 张安世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张軏。 第六章:天子守国门 姚广孝兴入宫。 他既是永乐皇帝的心腹,却又是僧人,有着这双重的身份,使他出入宫禁反而比寻常大臣要便利。 永乐皇帝今日摆驾文楼,刚刚结束了经筵。 很明显,对于经筵,朱棣很不满意,他不悦的模样,听闻姚广孝觐见,宣他进入文楼之后,便冷哼一声:“诸大臣言必称以身为教,而示民之可从;以道为治,而化民之弗率……这般的屁话…” 姚广孝却是贸然地打断朱棣道:“陛下,贫僧刚从胡俨家中回来。” 朱棣道:“如何?” “贫僧小试牛刀。” “嗯?” 说罢,姚广孝将自己在学堂的事说了一遍,随后,随来的宦官便抱着一叠‘奏疏’进来。 朱棣勉强笑了笑:“收拾几个竖子而已,何须这样大费周章。” 姚广孝笑而不语。 朱棣道:“也好,那就一起来看看,这些竖子到底有几分见识。” 无论是朱棣,还是姚广孝,对此都没有过高的预期,一群少年能写出什么真知灼见来? 这些‘奏疏’和他们所想的一样,绝大多数都是味同嚼蜡,丝毫勾不起朱棣和姚广孝的兴趣。 因此,君臣二人一面有一搭没一搭的捡起奏疏看,一面闲聊:“申饬太子的旨意发出了吗?” “应当发出了。” 朱棣别有深意地抬头看了姚广孝一眼。 应当二字很有玄机。 言外之意是……这件事不是姚广孝经手的,他也没有过问这件事。 朱棣收回目光,颔首要点头,却在下一刻,突然破口大骂:“满篇废话,这小子脑子里塞的是什么?稻草吗?” 姚广孝瞥了一眼,却是朱勇的奏疏。 朱棣脸色铁青,却还是忍住,接下来翻开下一本奏疏,再一看,眼睛都直了,胡子开始乱颤。 姚广孝:“……” 这一篇奏疏更是神奇,居然是一片空白。 只有两个字……张軏! 朱棣破防了。 他脸上微微胀红,胸膛起伏着,竟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姚广孝此时竟也是无言。 可片刻之后,朱棣虎目之中居然隐隐蒙上了一层雾,终究……一滴液体夺眶而出。 朱棣吸了吸鼻子,这个曾在乱军之中杀的血流成河也从未变色的人,居然老泪纵横。 朱棣用长袖掩面,哽咽道:“当年世美(张玉字)是何等的好汉,怎么就生出了这么一个狗东西,他若在天有灵,知道子嗣不堪到这个地步,定会责怪朕没有看顾好张家……虎父犬子,虎父犬子啊!“ 姚广孝道:“陛下节哀,毕竟还是个孩子。” ”小小年纪就已这般,长大了还了得?”朱棣咬牙切齿,擦拭了涕泪,怒气冲冲道:“他父亲当初为了救朕,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 朕不能对不起他,张軏这竖子缺乏管教,朕就亲自管教。” 随即指着御案上散落的奏疏,忍不住大骂:“看看这些人……可有一个有出息的吗?他们的父兄,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可见平日里对他们的管教废弛到了何等的地步!” 说着,又捡起其中一份奏疏,打开,便恶狠狠地道:“看看,看看都写着什么……天子守国门,愚臣以为……大明国祚之要,在于迁都……” 念到了这里…… 一下子,朱棣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这本是随手捡起来的一份奏疏,可开头天子守国门五个字,却一下子直击朱棣和姚广孝的内心深处。 君臣二人不禁面面相觑,一时间瞠目结舌。 尤其是姚广孝,神色极为凝重,他沉吟片刻,才道:“陛下,此子……怎知此事?” 朱棣也已收了眼泪,姚广孝这句话,就很有名堂了。 什么是天子守国门,那就是迁都北平。 为何要迁都北平?历史上曾有人说因为朱棣曾经被封燕王,驻地就在北平,所以对北平有感情。 当然,这绝不是真正的原因。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像朱棣这样雄才大略之人,当然清楚当今天下最大的弊病在哪里。 大明虽然一统天下,可是腹心之患永远都在北方,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遭受了重创,可是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那么这个时候,整个大明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局面,要防备北方,必然要云集精锐大军。 而南京到辽东以及燕云一线足足上千里,皇帝对军队鞭长莫及,现在这些边军尚且可以控制,可说假以时日,难保不会出现唐朝后期藩镇林立的局面。 当然,到了宋朝的时候,为了防止边军坐大,倒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强干弱枝,也就是将天下最精锐的兵马编练为禁军,统统派驻京城驻扎,都在皇帝老子的眼皮子底下,也就不存在骄兵悍将的问题了。 而这样的弊病也是极大的,天下精兵都跑去了京城驻扎,边镇的实力肯定不足,于是乎,辽金和蒙古人崛起,而大宋朝廷,却不得不一味的对他们采取妥协退让,天下一统的局面付之一炬。 朱棣久在边镇,当然清楚将来大明一定会遭遇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要嘛放任边军坐大,要嘛放弃大明的边防,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的军制,都让他无法接受。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和姚广孝二人曾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 最终姚广孝提出了迁都北平的战略。 只要迁都北京,那么天下的精兵就可以布置在北平一线,这些兵将既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不担心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此同时,北平本来就是边镇,一旦有北方蛮族入侵,这天下的精兵既是拱卫皇帝的禁军,同时也是驻防边关的边军,可谓是一箭双雕。 朱棣其实在这个时候,已经下定了迁都的决心。 只不过…… 朱棣手里拿着奏疏,依旧还在沉眉思索,因为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迁都事关重大,一旦开始迁都,不但要耗费无数的钱粮,更重要的是,皇帝去了北平,那么文武百官也要随之迁徙。 可这文武百官,还有无数勋贵大臣们,可都已经在南京城安居乐业,更不必说,相比于这繁华的金陵,北平几乎可以算是苦寒之地了。 而这个时候,朱棣刚刚登基不久,人心未定,此时若是提出迁都,只怕要天下大乱不可。 所以朱棣和姚广孝最终采取的策略是,这件事不能急,而且此事必须保密,绝不能透出一点风声,这天下真正有这个想法的,只有朱棣和姚广孝二人,绝不能传至第三人的耳朵里。 可现在……一个少年,居然上了这样的奏疏。 姚广孝看着朱棣,眼里似乎带着疑窦,仿佛在说,陛下是不是将此事泄露出去了? 朱棣也同样用狐疑的眼神看向姚广孝。 可转瞬之间,二人却都放下了疑心,因为他们彼此是了解的,他们都是行事慎重的人,而且事关重大,绝不会泄露出只言片语。 朱棣道:“难道是这小子……自己想出来的?” 姚广孝则问:“此人是谁?” 朱棣低头一看落款,又是瞠目结舌。 他缓缓道出一个名字:“张安世……张安世是不是……是不是那……” 姚广孝清咳一声:“陛下所言的,莫非是太子殿下的妻弟……” 朱棣又垂头去看奏疏,奏疏里不但提出了天子守国门,而且将这理由说的一清二楚。 朱棣忍不住道:“此人的字写的似狗爬一般,只是行文条理却甚是清晰,一个这样的浑小子,竟有此见识,他不是恶贯满盈吗?” 话说到了这份上,姚广孝想了想道:“陛下,百闻不如一见,市井流言,不足为信。 只是……此事该如何善了?” 是啊,本来是一个摸底,结果摸出了一条大鱼。 朱棣背着手,他拧着眉,突然龇牙冷笑道:“一个这样的小子,不该有此见识,难道是太子……” 姚广孝听罢,顿时露出喜色:“那么,贫僧就要恭喜陛下了。” 朱棣听罢,也觉得大感宽慰。 他不喜欢太子,一方面是太子过于肥胖,不似人君,另一方面则是他认为太子喜欢和一群腐儒厮混一起,满口仁义,这样的人……可以做一个读书人,但是绝不会是一个好皇帝。 做皇帝的,怎可妇人之仁? 可若当真这和太子的教诲有关的话,太子竟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就难免教人刮目相看了。 只见朱棣摆摆手道:“此事,不必继续过问了,再过问,难免天下要传出迁都的传言,现在还不是时候,这些事,朕知,你知,太子知心照不宣即可。” 说罢,朱棣又禁不住露出怒容,愤愤不平地道:“其他的子弟,朕看都是混账,在里头寻几个特别混账的,给朕狠狠收拾,尤其是那张軏,朕不代他老子打断他的腿,意实难平!“ ”真打?“ 朱棣板着脸道:“打!” 二人计议定了,姚广孝冷不丁地道:“陛下是不是忘了,不久之前,陛下有一份旨意,申饬……太子殿下……” 朱棣的脸色骤然僵住了。 >>>>点击进入搜索【我的姐夫是太子】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