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小说> 小说推荐>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前文+后续

>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前文+后续

高平著

本文标签:

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新书正在积极地更新中,作者为“高平”,主要人物有白居易梁山伯,本文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非遗”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非遗”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来源:ygxcx   主角: 白居易梁山伯   更新: 2025-02-19 12:16:55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白居易梁山伯是《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高平”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另据史料记载:“北宋乾德(961)至大中祥符(1015)间,分宁禅门佛事犹盛。”佛教鼓班中所用的打击乐,除铙和铜鼓以外,其他如小鼓、小锣、云锣、小钹、大钹、大锣均为民间采用。不同的是,民间锣鼓中以板鼓和响子代替了木鱼,并加进了抛锣。在乐器配合与节奏上,佛教鼓班与民间锣鼓队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5章

2013年,永修建昌锣鼓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修水十八番
修水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民间流传的吹打乐十八番广为流传,已有八百余年历史。
据县志记载,十八番,又称“十八翻”,是修水古老的民间乐器艺术,由唢呐、二胡、锣鼓等十多种乐器配合而成,节奏变化丰富,气氛热烈异常。十八番锣鼓之所以叫“十八番”,是因有18种锣鼓节奏变化而得名。
又据黄氏家族相传,979年,北宋兴国年间,礼部侍郎黄中理(修水双井人,黄庭坚曾祖父)在崇乡开办芝台书院时,常与民间艺人韩作熙打谱、下棋、题诗、作画,也研究各种民间器乐曲牌,授意作熙将官廷雅乐之管弦妙法融于鼓乐中。崇乡锣鼓很快出了名。这就是十八番的雏形时期。
另据史料记载:“北宋乾德(961)至大中祥符(1015)间,分宁禅门佛事犹盛。”佛教鼓班中所用的打击乐,除铙和铜鼓以外,其他如小鼓、小锣、云锣、小钹、大钹、大锣均为民间采用。不同的是,民间锣鼓中以板鼓和响子代替了木鱼,并加进了抛锣。在乐器配合与节奏上,佛教鼓班与民间锣鼓队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1065年,临济宗八世慧南入主黄龙寺(今修水黄龙山黄龙寺)开创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佛教发展空前。佛门盛事之日,各处鼓班云集,声势浩大,夜以继日,大大刺激了民间锣鼓队的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锣鼓十八番与佛教音乐共同并存,互为影响,不断完善。
北宋熙宁初年,王安石行新政,宫廷雅乐亦受节制,各种艺术大量流入民间。官居朝廷监察御史的徐禧(修水何市人),考察古今事变及民风村俗,对分宁家乡婚、丧、喜、庆皆用“吹打”的习俗很有感触,曾曰:“宫之乐,乡亦之乐,官悦寻欢,民悦自娱,太平盛世,孰视民生喜、怒、哀、乐乎?”历史上,何市、黄港、上奉一带的“吹打”,都享有盛誉。
南宋绍兴年间(1131),高宗诏命各处军民充实分宁,一时各省人口大规模迁分宁落户,其中从粤南潮汕来的客家人亦不少,他们分居于黄港、黄沙、黄坳、何市、上奉、山口、征村、雅洋、程坊、靖林一带山林之中,繁衍生息。客家人受修水十八番和祖居潮汕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把潮汕锣鼓技法与十八番传统交汇在一起,赋予十八番锣鼓以新的精髓和内容,推动了民间吹打乐十八番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后来,十八番经历了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发展,一直活跃在民间,沿袭到今天。
十八番也叫“小吹打”,使用的是小唢呐、小鼓、小响子、小云锣、小钹、小抛锣等打击乐,只有大钹、大锣二件乐器是大的。十八番有坐奏和行奏两种。坐奏时鼓手在中间,大钹、大锣不离左右,其他小件打击乐各分两边。一支唢呐吹奏时,坐鼓手旁;有两支唢呐时,分坐两边最头位置。行奏时,有两支唢呐则唢呐走前,如一支唢呐则走在鼓手之后。鼓手有一个特制的架子,上面摆放着小鼓、板鼓、响子三件乐器,然后用布带系着架子,挎在自己的颈脖子上,三件乐器挂在胸前,便于演奏。大钹、大锣是十八番中加花变化之重要乐器,它要与鼓手密切配合,行奏时与坐奏同列鼓手两旁;其他小件乐器随后,位置不作严格规定。
十八番在节拍上也有其特点,有四二拍、四三拍、四一拍,之间交替紧凑、变换自如。节奏的变化跟随锣鼓点子变化,因而十八番锣鼓又叫“点子鼓”。演奏起来,鼓手的作用最重要,他一人操作小鼓、板鼓、响子三件,依靠小鼓、板鼓、响子的敲击发出点子来指挥整个锣鼓的配合与进行。
十八番的十八个名目分别是《开槌》《花边》《起吹》《画眉跳架》《底槌》《八哥洗澡》《扑灯哦》《鸡公啄米》《双马过桥》《东风槌》《南风槌》《西风槌》《北风槌》《中槌》《山摇地动》《七星锣》《凤点头》《十八清》,除《开槌》与《十八清》固定在一头一尾的位置外,其他十六种节奏均可前可后,反复加以调节变化,也就是说整个演奏可长可短,由鼓师傅(鼓手)灵活掌握。
如今,时代不同了,各种民间古老的艺术形式为新的方式所取代,但有民间锣鼓老艺人的地方,仍有十八番活动的踪影,黄港镇清凉山区仍然有两支锣鼓队在活动,一支在清凉村,另一支在高洞村。他们都是钟氏客家人,至今以老带新坚持着活动,作为客家的传统文化缩影保存下来。此外还有程坊乡的龙船村、鹿坑村吹打,虽然因东津电站库区移民工作的进行,原来锣鼓队里的人员已分散,但一旦有活动邀请又能够聚拢演奏。还有何市田铺、上奉沙洲等地仍可以追寻到十八番锣鼓的踪迹。
2007年,修水十八番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宁太平锣鼓
武宁太平锣鼓又名午朝锣鼓,始于武宁县甫田乡太平山“天乙佑圣宫”道教仪式。南宋理宗六年(1230),章哲拜辞武当山,寻访至太平山,广收门徒,兴建宫殿,开宗布道,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长期的道教科仪活动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道教音乐的代代相传,据《太平山志》载,太平山道教音乐至今已有41代。今武宁太平锣鼓这一既古老又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就是由太平山道教音乐经过历代传人传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特色音乐。
宋、元、明三朝,是太平锣鼓道乐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由于太平山道教受到多位皇帝的御赐和诰封,成为“皇室家庙”。宋理宗二十六年,皇帝封章真人为“自然灵应真君”;元仁宗皇庆二年,皇帝敕封章真人为“天乙佑圣宫自然广惠真君”,并钦赐金钟、化钱炉及道政司官印。明成化丁亥春,成化帝加封章真人为“仁天教主太平护国天尊”,钦书“通真宝殿”匾额。太平山在历代为皇室举行规模宏大的斋醮仪式中,促使太平锣鼓不断完善和成熟。
太平山道教锣鼓大多情况下是歌乐一体的艺术形式。而在有些法事科仪如“步罡踏斗”时,其步行转折,需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步态宛如舞姿,这时又可谓歌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
太平锣鼓科仪音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经韵音乐(声乐)和曲牌音乐(器乐),也就是歌和舞。根据演唱或演奏场合与对象的不同,又将经韵音乐分为阳韵和阴韵,曲牌分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阳韵,主要用于殿内祀奠,配合课诵、演法,其对象是“神”,是在宗教内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阴韵,用于殿堂之外的斋醮道场活动,如赈济、施食等,其对象是“人”,是宗教外部活动中应用的歌曲。正曲主要用于为神灵做法事,是不同或相同经韵交接间隙时所演奏的过门音乐,或通过该音乐演奏以转换法事程序。耍曲主要用于为民俗做道场,也可用于娱乐性演奏,是在演奏开始前或结束后所演奏的曲牌,意在扩大声势吸引观者。法器牌子主要用于殿堂之外的道场活动。
经韵音乐是太平山道教音乐的主体,所谓经韵音乐就是将经文配上曲调的诵经音乐。在经韵音乐中有赞、颂、韵、步虚、吊挂、引、偈、诰、号、提纲等不同样式及体裁。由于仪式宣行的需要和演唱方法的不同,经韵音乐又形成了不同的腔体:韵腔、诵诰腔、念咒腔、讽经腔,而韵腔极富旋律性,其歌唱性也最强。
太平锣鼓历来与地方民间音乐血肉相连,尤其是正一道派,斋醮讲究音乐吸收,融汇地方民间音乐更为主动和自然。太平锣鼓就是融合了武宁民间十八番的音乐,构成太平锣鼓音乐民间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太平锣鼓音乐以驱邪逐恶、净化心灵、祈求吉祥平安为目的,劝人去恶迁善,互相安抚,互相祝福,激励人们友好、向上、和谐。历代传人始终以章哲所传的音乐为代表,传承脉络十分严谨。现演奏的十五种曲牌基本上坚持了章真人的恪言和信守。主要曲牌有《黄板头》《决槌》《四槌》《一槌》《二槌》《三槌》《二尺上》《雁别翅》《参槌》《五槌》《八槌头》《九槌尾》《紫燕东来》《单挑》等,主要打击乐器有大铙、小铙、大镲、小镲、铛子、手铃、大木鱼、小木鱼、大鼓、小鼓、大铁磬、小铁磬、大铜磬、小铜磬和唢呐等。
2014年,武宁太平锣鼓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口十锦音乐
湖口地处楚头吴尾,长江鄱阳湖于此交汇,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战国至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湖口有记载的大战不下五十余次。残酷的战争是文化的摧毁者,方便的交通又是文化繁荣的推动者。最初,湖口先人就是从战争的“擂鼓冲锋,鸣锣收兵”中得到启发,青铜冶炼业的发达,封建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中的乐礼制度,加速了乐器的出现和打击乐的普及。
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在遇到灾难、表达愿望时习惯于求神求天,驱鬼逐邪,宗教巫风日盛,打击乐便是其中的礼仪或交流工具。在宋元时期,湖口民间戏曲已广泛地使用打击乐。经过约3000年孕育,至明代,湖口先人吸收其精华,将《丝纽》等曲牌合编为十段曲谱,形成了湖口十锦音乐。
据清康熙壬辰版《湖口县志》关于乐器的记载:麾一、琴二、笙四、箫四、笛四、埙二、箎二、柷一、搏拊鼓二、大应鼓一、小铜钟二……兵毁。关于社学的记载:又次于听乐堂,或教以鼓节,或教以诗歌,或击鲁鼓、薛鼓之全……关于民俗的记载:除夕祭祖、张乐……立春道士牛勾芒于前,具鼓乐随后;元宵箫鼓花炮,往来达曙,至是日毕……其中虽然没具体点明十锦打击乐的产生时期,但有“湖口风俗综诸说而观之,可以征污隆焉……邑自隆、万以来,比户讴歌”之句,其意是这些风俗与时局兴盛衰败相关,按隆庆时期算起,距今也有近600年历史。另据张青乡石后湾祖谱记载:众老鸣琴歌舞申修家乘……群登礼乐之堂。可见明清乐器之齐全,音乐教育之规范,官方及民间使用之普遍。石后湾迁入张青乡在元末,其祖谱记载的是明朝修谱的盛况。从石后湾发现的湖口十锦打击乐谱来看,是宋明时期的工尺谱。
湖口十锦音乐脱胎于宫廷礼乐,吸收了民间音乐及宗教、戏曲音乐的精华,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民间音乐合奏曲。其表演形式分两种,一种是行乐,一种是坐乐,默契程度要求极高。坐乐主要是在庆祝丰收、祭祀礼仪、戏曲开演前等活动中演奏,一般鼓乐手围成半圆或列成一排进行合奏,鼓手位于中间位置。当面锣鼓对面敲,越敲越得劲,场面气氛十分热烈。行乐是在行进中进行合奏表演,一般在家族送谱、接新娘、游菩萨、游龙等一些行走项目中表演。在演奏过程中,鼓手在前,马锣选手在最后。服饰也有讲究,一般鼓手扎红色头巾,着黄色传统对襟服装,其他乐手扎黄头巾,着红色传统对襟服装。这也说明鼓手地位的重要性,因为整场演奏的旋律节奏起承主要由鼓手引领。行乐中,乐手还可穿插多种步伐和动作。尤其是马锣选手,一般化装成小丑脸谱,不时将马锣抛向高空,让声音响彻云天,然后又接住接着击打,其动作风趣活泼,于震撼喧闹中平添几分滑稽和情趣。
打十锦是打击乐与管弦乐的合奏形式。其曲谱由《丝纽》《雁边翅》《长槌》《走槌》《挑帘》《黄板头》《条子》《红绣鞋》《工尺上》《四丁尽》等曲牌合编为十段器乐曲牌。其声悠扬悦耳,扣人心弦。时而急切切,振奋人心;时而平悠悠,犹如行云流水;时而蹦脆脆,令人欢快活跃。其乐器分别有鼓、板鼓、大锣、钹、小锣、马锣、云锣、二胡、笛子、唢呐、碰铃等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湖口县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乐队和乐器。人们习惯把乐器称为“响器”,有的自然村甚至拥有几套“响器”,当然也有的村子不是很齐备。表演人数视乐器的多少而定,一般不少于10人。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58333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前文+后续》资讯列表:

相关小说

为您推荐

小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