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小说> 小说推荐> 东邦伟人曾国藩曾国藩李少荃全集

东邦伟人曾国藩曾国藩李少荃全集
【日】紫山川崎三郎著 王纪卿译著《东邦伟人曾国藩曾国藩李少荃全集》是作者“【日】紫山川崎三郎著 王纪卿译”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小说推荐,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曾国藩李少荃,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本书日文原版问世于1903年,距离日本明治维新和曾国藩去世只有短短的30余年,是贴近时代解读曾国藩的一部难得的传记作品。本书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知识界的代表人物。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曾作为随军记者到过中国,对晚清做过深入的研究。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看到曾国藩在日本近代知识界眼中的映像。清廷中不可撼动的“中兴之臣”曾国藩,在美国人眼中,他是“远东的华盛顿”;在同是东方人,又不乏过节的日本人眼中,他是怎样的呢?本书以区区十余万字,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曾国藩的生平、事功、学术、教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可令读者轻松地对他既有囊括整体而又有细致入微的了解。...
来源:ygxcx 主角: 曾国藩李少荃 更新: 2025-04-04 12:15:57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以曾国藩李少荃为主角的小说推荐《东邦伟人曾国藩曾国藩李少荃全集》,是由网文大神“【日】紫山川崎三郎著 王纪卿译”所著的,文章内容一波三折,十分虐心,小说无错版梗概:十一月返京,授文渊阁校理,第二年甲辰(日本弘化元年)授翰林院侍读。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日本弘化二年)擢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日本弘化四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日本嘉永二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理兵部右侍郎...
第5章
曾国藩还有《道光辛丑杂诗》一首,写道:
早岁事铅椠,傲兀追前轨。张纲挈陬维,登山造岌峩。述作窥韩愈,功名邺侯拟。三公渺如稊,万金睨如屣。肠胃郁千奇,不敢矜爪觜。稍待兰蕙滋,烈芬行可喜。岂期挝驽骀,前驱不逾咫!滔滔大江流,年光激若矢。春秋三十一,顽然亦如此。染丝不成章,橘迁化为枳。壮盛百无能,老苍真可耻。樗散吾所甘,多是惭毛里。
抱负伟大,志望宏远
由此可知,曾国藩抱负伟大,志望宏远,不满足于区区眼前的虚名与虚荣。
第五章
谠议
▽京官 ▽立朝謇愕 ▽转移风化之本 ▽剀议切论 ▽俨然社稷之重臣 ▽盛德亮节
京官
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日本天保十二年),曾国藩授国史馆编修。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日本天保十四年)授四川正考官,赴任四川,不久补翰林院侍讲。十一月返京,授文渊阁校理,第二年甲辰(日本弘化元年)授翰林院侍读。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日本弘化二年)擢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日本弘化四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日本嘉永二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理兵部右侍郎。道光三十年庚戌(日本嘉永三年)宣宗驾崩,文宗登极后,曾国藩署理工部左侍郎,不久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元年辛亥(日本嘉永四年)署理刑部左侍郎。咸丰二年壬子(日本嘉永五年)署理吏部左侍郎,未几,任江西主考官。
立朝謇愕
《湘军记》记中写道:
国藩官京秩,以理学文章著,立朝謇愕,有大臣之言,中外想望。
据此可以想见当时曾国藩是怎样的人物。
文宗即位之初,下诏求言,曾国藩陈述行政用人的意见。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写道:
臣窃维用人、行政,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独至我朝,则凡百庶政,皆已著有成宪,既备且详,未可轻议。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端赖我皇上之妙用。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
接着,他论及人才萎靡的弊端:
以臣观之,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割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转移风化之本
其次,曾国藩论及皇帝以身作则是转移风化的根本:
臣考圣祖仁皇帝登极之后,勤学好问,儒臣逐日进讲,寒暑不辍;万寿圣节,不许间断;三藩用兵,亦不停止;召见廷臣,辄与之往复讨论。故当时人才济济,好学者多。至康熙末年,博学伟才,大半皆圣祖教谕而成就之。今皇上春秋鼎盛,正与圣祖讲学之年相似。臣之愚见,欲请俟二十七月后,举行逐日进讲之例。四海传播,人人响风。召见臣工,与之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一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一人典学于宫中,群英鼓舞于天下。其几在此,其效在彼,康熙年间之往事,昭昭可观也。以今日之萎靡因循,而期之以振作;又虑他日更张偾事,而泽之以《诗》、《书》。但期默运而潜移,不肯矫枉而过正。盖转移之道,其略如此。
再次,他又论及人才培养之道:
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之于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嘉庆四年、十八年,两次令部院各保司员,此保举之成案也。雍正年间,甘汝来以主事而赏人参,放知府;嘉庆年间,黄钺以主事而充翰林,入南斋。此超擢之成案也。盖尝论之,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耘耔也;甄别则去稂莠也;保举则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
论及培养之道后,又论考察的方法:
臣之愚见,愿皇上坚持圣意,借奏折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厌斁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议而已;过于攻讦者,不必发钞而已。此外则但见其有益,初不见其有损。人情狃于故常,大抵多所顾忌,如主德之隆替,大臣之过失,非皇上再三诱之使言,谁肯轻冒不韪?如藩臬之奏事,道员之具折,虽有定例,久不遵行,非皇上再三迫之使言,又谁肯立异以犯督抚之怒哉?臣亦知内外大小,群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一售,而不可以再试,朗鉴高悬,岂能终遁!方今考九卿之贤否,但凭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臣所谓考察之法,其略如此。
剀议切论
曾国藩如此剀议切论,言辞凿凿,切中时弊。其后,文宗临筵,召集儒臣,至于开逐日进讲之例,都是因为嘉纳了曾国藩的献言。曾国藩同时又上疏论及君道,即《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其中写道: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75221】
《东邦伟人曾国藩曾国藩李少荃全集》资讯列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