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简介
经典力作《斯文一脉全文+番外》,目前爆火中!主要人物有韩维周阎铁成,由作者“编辑委员会”独家倾力创作,故事简介如下:第一部分郑州文化扫描荡气回肠的黄河乐章张子明 孙新峰 成 燕\/文 李新华 马 建\/图谷雨过后再无寒,醉入人间四月天。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花园口游览区柳枝吐绿,百花争艳。漫步母亲河畔,人们踏青赏景,陶醉在最美春光中。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亘古以来,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滋润着神州大地。她以劈山斩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雄伟气魄,铸就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厚德载物、开拓创新的民族精...
第3章
“城墙就是我的童年记忆,我10岁之前住在城墙附近,经常和小伙伴们跑到城墙上去玩,摘核桃,上蹿下跳,城墙就是我们的游乐场。”自媒体公众号“郑说”创始人郑子蒙说,也许商代距离现在太过久远,郑州人对商城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城墙上,以及在城墙里面发掘出的重要历史文物,比如标志着郑州作为都城而存在的杜岭方鼎。
“城墙是郑州这座城市的童年记忆,但由于太过古老,就如人们对童年记忆不深一样,很多人对郑州的古都定位,也同样感受不深。许多人,包括本地人,对郑州的历史还存在偏见,一度认为郑州就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做省会前一直就是县城,让人不免唏嘘。”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记录者,郑子蒙真切感受到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及郑州在城市宣传方面的努力,他说:“希望商都遗址片区的建设能让像夕阳楼这样的历史标志性建筑,都能一一复建复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切身感受到郑州的丰厚内涵,借此重拾城市之根。”
“豫游纪”创始人高公璞认为,城市的千姿百态都与文化相关,不妨逆向思维“母体文化”,郑州曾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提供了基础能量和基础价值,现在到了回归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挥郑州城市的独特文化和个性,取众所长,让郑州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没有边界和限制的中国文化体验场,并通过创意将其真正融入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中去。
“管城区作为郑州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的重要载体,立足历史资源禀赋和人文优势,持续推进‘一环、一园、六大文旅片区、N个协同更新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起步区、承载区’。目前东城垣博物馆、宫殿区考古展示中心、城隍庙扩建、塔湾路综合管廊、东南城垣考古研学中心等项目已建成投用,亳都古巷初具形象,预计今年国庆节开街;塔湾古街主体正在施工,顺城街·代书胡同片区、平等街·平等街片区、管城街·衙署片区、北大街4个更新片区已经开街迎宾;阜民里片区城市发布厅建成投用,计划5月底前部分开街;夕阳楼、书院街等片区也在加快建设中。”管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保护活化路径探索”是该区重点研究课题,目前已规划“寻商管城·商都文旅地图”,开展“豫见管城 美好商都——郑州商都文化中心开馆暨两条游径系列推介活动”,打造文化体验博览游径、休闲市井烟火游径,分别以商都文化探源、特色美食为主,让游客感受3600年的文化积淀与时代新声。
串联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宫殿区遗址公园、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东城垣博物馆等文化节点,常态化开展的动静结合、文武兼备的文化体育活动,更是让传统文化沉浸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郑州之根在管城”“管城City walk最郑州”“潮玩商都 邂逅管城”“巍巍亳都 熠熠新年”“巍巍亳都 戏韵管城”等郑州国际商都系列文化活动,以及城墙写生、摄影、健步走、街巷文化主题展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形成强大的传播引流效应,让管城备受瞩目。
保护与利用结合,公园邂逅古文明;遗址与生态牵手,塑造城市新地标。文化流淌于民族血脉,更应浸润百姓日常生活,让其深沉持久的伟力生生不息。
兼收并蓄让古老文明再度花开
“郑州商城是人类城市发展史的活化石,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是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博物馆,是刚刚打开尚未被完全认知的历史宝库。”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给出如是评价,其实作为历史文化学者,他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这里。
“中华文明15000年前开始孕育,5000年前开始形成。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一统王朝,郑州是完整经历并参与创造这一进程的地区。”阎铁成如数家珍,开创最早版筑城池的西山古城开中国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城池,成为中华文明发轫的坐标;奠定宫殿建筑格局的古城寨城池,是已知中国4000年以前古城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城池,更为人们寻找黄帝部落带来希冀;代表王朝时代的王城岗遗址禹都阳城,让城邦时代的厮杀终以强者的胜出而结束,中国第一个一统王朝夏从这里立国起步,更添郑州这座城市中立天下的气魄;还有揭示了商灭夏历史更替的望京楼城址,对于探讨夏灭商兴的年代和中国早期城池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郑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数量位居全国城市三甲,郑州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2处12项,是全国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谈及如何让众多遗产相互联动起来,更好地讲好郑州故事,阎铁成认为,在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文明转变的关键时刻,郑州以包罗万象的开放胸襟兼收并蓄,从祖国大地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奠定中华文明“一统天下”的基石。在现代中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郑州这样不间断地保存中华文明一万年来各个时代的遗址。现在的郑州依然可以通过建立从氏族部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系列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中华文明如何在郑州奠基、如何从郑州起步的恢宏历史场景。
“大禹是治水英雄,妇孺皆知,大禹治的水其中就有黄河,可以把我们几千年的治黄连起来 ;商代都城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可以与我们今天的商贸都市连起来。”
著名历史学家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理论,形象地揭示出中原这个“花心”在文化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强调这是中华文化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正如“三重结构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朵花,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那样,千年之前,居中的地理位置,让郑州得以吸收各个地方文化的优点,也对各个文化产生影响。21世纪的今天,凭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大机遇,已经国际化的郑州,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生机勃勃的郑州,必将再次以开放多元的城市态度,广博深厚的文化母体意识,孕育新的“花心”,持续展现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人文始祖的精神史诗
孙新峰 武建玲 左丽慧/文 徐宗福 李利强 丁友明/图
4月,春风和煦,草长莺飞。新郑黄帝故里园区,轩辕殿内的黄帝像威武、庄严、神圣。不时有游人到黄帝像前鞠躬上香,表达对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追思和景仰。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穿越数千年,黄帝始终是中华民族世代公认的人文始祖,他开启远古中华文明新纪元,引领中华民族迎接文明的曙光。
跨越海内外,黄帝始终是无数华人的心灵共祖,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让黄帝文化成为凝聚华夏儿女的精神旗帜。
多年来,有无数黄帝子孙到“老家”河南寻根谒祖,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然成为华夏儿女寻找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盛会。
黄帝出生和建都地在郑州的新郑。多年来,郑州发挥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努力讲好黄帝故事,传承和弘扬好黄帝文化,为凝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不懈努力。
黄帝文化 源远流长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作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世公认。
5000年前,黄帝通过一些部族之间的战争,建立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黄帝时代’是‘早期中国’形成时代,黄帝不只是作为一个个人,还是‘最早中国’的‘缔造者’,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把黄帝列为‘第一帝’,有‘帝’是因为有‘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考古学家刘庆柱说,所以后人几千年来一直视黄帝为“国家代表”与“国家化身”并进行祭拜。
黄帝的贡献不仅在此,他还肇造了中华文明。
黄帝制舟车、筑宫室、造文字、定律历,创造了许多重大发明。自黄帝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告别蒙昧,从原始状态过渡到人类文明状态。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88478】
《斯文一脉全文+番外》资讯列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