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小说> 小说推荐> 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董作宾李济:全章+后续

>

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董作宾李济:全章+后续

余文国著

本文标签:

无删减版本的小说推荐《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董作宾李济:全章+后续》,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的读者们关注,故事的原创作者叫做余文国,非常的具有实力,主角董作宾李济。简要概述:该书作者査阅统计出自2001年以来二十余年全国各地各科高考试卷,从中遴选出122道含有安阳元毒的高考试题,涵盖历史、语文、政治、地理、数学、化学等学科,再由此选出其中考点精准对接安阳的,通过高考试题引入主题,层层解锁高考背后的安阳城市密码,将当下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热点、关注点和悠久丰厚的安阳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紧抓一个城市的核心点,绘制出一幅精准的城市前世今生图。...

来源:ygxcx   主角: 董作宾李济   更新: 2025-05-19 12:06:36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小说推荐《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董作宾李济:全章+后续》,现已上架,主角是董作宾李济,作者“余文国”大大创作的一部优秀著作,无错版精彩剧情描述:一片甲骨惊天下殷墟考古——中国考古的摇篮甲骨文——一个民族的记忆青铜器——一个时代的见证殷商历史文化——一个王朝的背影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殷墟考古——中国考古的摇篮中国人应该铭记一个年份——1928年。正是这一年,考古人在安阳洹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小屯村铲起沉睡数千年的黄土层,就此揭开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其丰硕的考古成果,震惊了全世界。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

第2章

在历年高考题中与殷墟考古相关的试题有2023年全国甲卷语文现代文阅读,该题考查到殷墟考古学文化与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北京历史卷考查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中国考古学及中国考古百年成就;2017年上海历史卷第5题则考查了殷墟遗址的发现。
解锁殷墟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安阳殷墟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高考试题对殷墟也多有关注和考查。如何全面了解殷墟的重要地位?殷墟为何被列为世界遗产?为什么说中国的考古学从殷墟开始?殷墟考古有哪些重要的事件?殷墟有哪些重要的遗址?殷墟考古发掘出的大邑商有哪些精彩的发现?接着,我们就以高考试题为引导,一起开启殷墟大邑商的考古之旅吧!
世界遗产殷墟
世界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蕴含着各种形式的人类价值理念和创造力。
中国目前有59处世界遗产。北京时间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将“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安阳殷墟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中国国家文物局前副局长童明康说,殷墟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对中国来说很不平凡。殷墟申遗成功说明,殷墟在文物保护和展示方面的努力不仅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同时也为中国类似文物的展示和保护树立了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殷墟“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并对殷墟作出了高度评价:“这里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代表对殷墟的最终评语写道:“(殷墟)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天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等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有全球突出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这个最终评语,对殷墟的总结实在是精确、全面、完美!
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
考古学大家郭沫若先生曾言:“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1928年始,殷墟宫殿遗址、王陵遗址、甲骨文、青铜器,从沉睡的黄土层中再次醒来。殷墟被确认为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商代历史由此成为信史。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殷墟可谓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基地,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殷墟之所以在中国现代考古学上意义重大,原因有三:一、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试验田;二、殷墟是中国早期考古学人才培养的基地;三、殷墟考古是世界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首开殷墟发掘之功的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主持第一次殷墟发掘,董作宾被称为殷墟发掘第一人。1929年3月,李济主持殷墟的第二次发掘。此后至1937年,李济成为安阳殷墟历次考古发掘的主要负责人。李济使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1931年,梁思永主持殷墟后冈遗址发掘时,发现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冈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
殷墟考古史上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石璋如、刘燿(尹达)、胡厚宣等考古学家。殷墟不仅成就了他们个人的不朽功业,也成就了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人才梯队与队伍逐渐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唐际根、何毓灵等考古人的浇灌与培育下,殷墟考古与中国考古一样,已长成参天大树。
殷墟考古大事记
自1928年至今,殷墟科学发掘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硕果累累。为了方便了解,我们可以把殷墟发掘分为三个阶段。
1.殷墟发掘第一阶段
从1928年起至1937年止。10年时间共进行了15次发掘,在殷墟范围内发掘了小屯宫殿区、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等遗址。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以北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隔河相望,建有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示以及480余座祭祀坑、兽祭坑展示工程等。殷墟王陵遗址是一座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
1936年第十三次发掘中在小屯村北发现YH127甲骨窖穴,出土甲骨17096片,为殷墟发掘以来最重大的发现。
2.殷墟发掘第二阶段
1950年至1979年,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殷墟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时期。
1958年春至1961年冬,初步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根据明确的地层证据,首次提出殷墟遗存的分期问题。
1973年3月至12月,在小屯村南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甲骨5000余片。
1975年冬至1976年冬,发现妇好墓。妇好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随葬器极为丰富,出土了各种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这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互相印证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3.殷墟发掘第三阶段
从1980年夏安阳工作队对洹北三家庄殷代早期遗址发掘开始直到现在,其间在殷墟共进行了100多次考古发掘。

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88476

《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董作宾李济:全章+后续》资讯列表: